首页 历史这面镜子

“……”

字体:16+-

“……”(1/3)

鲁迅先生在1934年写过一篇《“……”“□□□”论补》的文章。

“□□□”是国货,除了贾平凹先生在他的小说里用了“□□□”,创造破天荒的畅销记录外,现在写文章的人,很少用这个代表阙字的古代符号了。

“……”,是洋货,五四以后才输入我国,但这个舶来品,已本土化了,被广泛使用着。尤其某些诗人,好像更热衷于使用“……”,因为它也计算稿费的,要一口气点上十行,也顶千字收入,何乐而不点呢!

人们管“……”叫做省略号,以前也叫删节号的。因为言在意中,心领神会,就可以忽略而去,点而不顾,不必费神一一写出了。这种对于写家与读家双方都能省事省时的符号,实在是一项简捷实际之发明。反正读文章的人,能够明白,能够体会,写文章的人又何必喋喋不休地废话呢?

但用这个“……”,也是颇有学问的一件事,不可信手乱来的,那六个小圆点,却是要严肃认真对待,点不好,免不了招来麻烦。譬如:报导一次作家开会,在主席台就座的某某某,某某某之后,就不能为了省事,用这个“……”,把其他几位也衣冠楚楚地坐在主席台上的明公,给省略掉了。哪怕是台上的最后一排最边一位;哪怕他坐在那儿一直打瞌睡,呵欠连天,也不可以随便给“……”的,这就叫不敬。再譬如,记载一次文学活动,有某某某,某某某参加,还有某某某,某某某也参加,剩下的参加者,要是不提及他们的姓讳和她们的芳名,笼而统之都划入“……”之内,恐怕也会有人找写家的麻烦,而弄得很不愉快的。

这种座次感,倒是古已有之,梁山泊一百单八将,文化程度普遍不高,但对谁坐第几把交椅,倒很在意,为了摆平宋江和卢俊义,特地三打祝家庄,一决高低。谁知卢俊义仍占上风,于是吴用等煞费苦心,托天之命,搞了个天罡地罡的石碑,也就是老天爷发下的红头文件来确定座位次序,这样,众好汉虽不相尿,也只好遵命,没话说了。排座次,其实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里,绝对平均主义的派生物。文人照例应该清高,但中国文人,由于离开乡土并不很久,一碰到这个敏感问题,常常不那么洒脱。如初唐四杰的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