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这面镜子

读“且介亭”

字体:16+-

读“且介亭”(1/3)

鲁迅先生三十年代住上海虹口区,那时是日租界。他取“租界”两字的各一半,用来做书名。至于“亭”字,是否含有亭子间的意思,就不得而知了。近读他收在且介亭书里的杂文,居然就一个题目,从1935年的4月14日持续到这年的9月12日,半年时间,一口气写了七论“文人相轻”的文章。这在他的著作中,如此专注于一个话题,是比较少有的现象,足见这个题目的可谈性。

一谈起文人之间的关系,总是先想到“文人相轻”这四个字。这也是对古往今来的文坛状况,一个比较接近于准确的描写。文人爱犯酸,王渔洋就管文人曰酸丁。这些人十有八九,瞧不起同行,真正不道人长短者,百不及一,这是事实,不能怪曹丕将它总结出来,而成为疵病文人的口柄。

细加考较,任何时代的所谓文坛,总是由少数大师级的文人,和多数非大师级文人组成。在后一类作家中,那些“一瓶子不满,半瓶子晃荡”者,尤其是热衷于自恋和积极于排他。也就是曹丕所说的“谓己为贤”,最爱生事的一群。文坛由于有这些人,才热闹,才有戏好看,才生出派别,才恩恩怨怨不解,才咬住一口死也不肯松嘴。

这七篇文章,汪洋恣肆,鞭辟入里,对三十年代海上文坛,进行了无情的剖析。现在从《且介亭杂文二集》注释里,了解到文章背景和始末概况,知道事情是由于林语堂先生引起的。他对于当时文学运动中出现的论争,眉毛胡子一把抓,一律抹杀之曰“文人相轻”。把涉及到一些重大的原则性的是非,统归于“文人好相轻,与女子互相评头品足相同”的简单结论中,然后各打四十大板,“

大家争营对垒,成群结党,一枪一矛,街头巷尾,报上屁股,互相臭骂……原其心理,都是大家要取媚于世。”显然是偏颇而且带有高高在上的审判官语气,鲁迅先生自然要反弹的。